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贵州,推翻了压在贵州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贵州各族人民从此得到了翻身和解放。全国解放以后,我们党在全国城乡进行政权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 各条战线需要大量干部,少数民族地区因反动统治长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经济、文化的落后,少数民族干部极为缺乏。鉴于这种情况,中央下发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试行方案》和《关于开办民族学院的决定》,着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此,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贵州成立一所民族学院。1950年初,省政府派人到重庆向西南军政委员会主管民族事务的王维舟同志请示汇报,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同意成立贵州民族学院。省委指派徐运北、朱煜如等同志负责筹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筹备,选定贵阳市普陀路一所教会学校——贵阳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招收了首届普通政治班学员251名,于1951年5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兼贵州民族学院院长)、申云浦,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曾固、省教育厅长田君亮、省民委主任欧百川等参加了开学典礼。
贵州民族学院创办后,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普通政治干部,以适应当时民主改革的需要。从1951年到1953年,连续举办了三期普通政治班,为全省培养、输送了847名少数民族干部。
1953年,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由培养普通政治干部转向轮训在职干部。从1953年起,相继开办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干部轮训文化班,共轮训了2480名少数民族在职干部。
1956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开始向全日制高等学校过渡。学校的任务侧重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1956年,学校制订了十二年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将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艺术系等,并逐步办成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1956年秋,开办了预科高中班、艺术中学部、民族语文班。1957年开办了艺术师范专修科。1958年开办民族语文系。1959年秋,贵州大学迁入民院的校址,贵州民族学院被撤销。
贵州民族学院开办初期,暂借贵阳市普陀路(立新路)原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随后,省委决定在贵阳市风景区——花溪,选址修建贵州民族学院校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指派贵阳市市长秦天真、省军区副参谋长何光宇和贵州民族学院教育长朱煜如到花溪选择校址,最后决定在离花溪一华里的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区),1952年破土动工修建,1953年初,学院从贵阳市普陀路迁至花溪。在八年的时间里,共修建了教学楼、图书馆、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大礼堂、办公楼、饭厅、医务室、幼儿园等大小校舍49幢,建筑面积达28,480平方米,连同原有的10幢校舍,总面积31,790平方米。并有田径运动场1个,篮球场若干个。全校师生员工共植树120000余株,校园基本上绿化。
建校初期,全校仅有教职工18人,当时人们很风趣地称为十八罗汉,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年增加,到1959年秋撤销时,已有教职工318人,其中:教学人员139人(副教授2人,讲师13人,助教12人,教员112人);行政干部129人(院级干部1人,正副处级干部10人,正副科级干部15人,一般干部103人);工勤人员50人。
在教职工中,有汉、苗、布依、侗、彝、水、回、壮、纳西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教职工占教职工总数的30.5% 。教职工中有共产党员64人,共青团员79人。
学校的组织机构开始只设组教科和秘书科。
组教科下设组织股、教务股、图书室、研究室各教学班属组教科领导,科长赵子安。
秘书科下设文书股、总务股、会计股、事务股。第一任科长李伟民,第二任科长耿宗周。
1954年,将组教科分为组织科和教育科。组织科第一副科长孙杰,第二副科长李振鹏。教育科科长李华,副科长贾磊、田惠芳。同时增设民族研究室。
1956年秋,为适应向高等学校过渡的需要,学校组织机构扩大为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
校办公室为党政合一的机构,办公室主任李华、耿宗周。
人事处下设人事科、学生科、保卫科,处长胡宗章,副处长潘学忠。
教务处下设教务科、教材设备科,第一处长王六生,第二处长李忻。
总务处下设行政事务科、膳食科、财务科、医务所。基建办公室归属总务处领导。总务处副处长张登胜。
贵州民族学院第一任院长由贵州省委副书记徐运北兼任,由教育长朱煜如主持全院的日常工作。1953年徐运北调北京,1954年免去其兼职,由贵州省民委副主任杨汉先兼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朱煜如任副院长并主持工作,赵子安任副教育长。
学校开办初期由于党员不多,只设党支部,1954年成立党总支委员会,1956年成立党委,由副院长朱煜如兼党委书记。1957年夏,省委任命方士新为党委书记。贵州民族学院院党委由方士新、朱煜如、李华、王六生、胡宗章等人组成。1957年反右斗争以前,学校实行院长负责制,反右以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
1956年党委成立以后,党委下面未设办事机构,只配几名专职干部从事党务工作。
1956年秋,共青团贵州民族学院委员会成立,设团委办公室,配有几名青年干部。
五十年代的贵州民族学院,由于形势和任务不同,培养目标也随之变化。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办了不同性质的班、系、科。
·普通干部政治班
解放初期,随着各项工作的进展,急需大量的干部,普通干部政治班就是根据这种形势的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普通干部而举办的,其首创于1951年5月,结束于1954年12月,连续办了三期,共招收882人,毕业人数为847人。普通干部政治班的招收对象是少数民族中的爱国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农村中的积极分子。
普通干部政治班所学课程是: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共党史,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干部修养等。并结合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此外, 各期的学员根据当时的形势、任务,还分别学习了土地改革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农业合作化政策、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经济建设常识、医疗卫生常识等等。
普通政治班的教学方法是:(1)以大课讲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2)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学生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提倡思想自由,大胆暴露观点,然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3)采用苏联的“习明纳尔”教学方法,组织课堂讨论。(4)定期测验,民主评卷。(5)直观教学,即通过参观学习,组织看电影及讨论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
·民族政策研究班
民族政策研究班的招生对象是少数民族地区县、区两级在职干部。具体任务是通过短期学习,提高学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之能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开展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
民族政策研究班办了四期共招收253人(毕业人数亦同)。每期学习半年左右。第一期招生100人,始业于1953年2月,结业于同年12月。第二期招生81人,始业于1953年10月,结业于1954年7月。第三期招生37人,始业于1954年7月,结业于同年12月。第四期招生35人,始业于1956年10月,结业于1957年6月。
民族政策研究班的课程有: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中国现代革命史、经济建设常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最后一期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
民族政策研究班的学员都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在职干部,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仅联系思想实际,而且联系工作实际。即以理论作指导,对照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进行总结提高,写出总结报告。这种联系实际的方法,不仅使学员提高认识,而且交流了经验,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