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1年,1959年随学校并入贵州大学图书馆。1974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由于图书资料划归贵州大学,1977年图书馆从零开始重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数代图书馆人的艰苦奋斗,现已建设成为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和现代化管理的现代民族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贵州民族学院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作为现代大学重要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江泽民、胡锦涛、李瑞环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到馆视察,并题词鼓励。
目前,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其中,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逸夫图书馆面积为22,000平方米,宏大典雅,坐落于风景秀美的花溪河畔,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图书馆现拥有134万册纸质文献和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馆藏丰富,特色鲜明。
图书馆长期坚持特色资源建设和特色服务的发展思路。馆藏文献中,贵州世居民族文献、贵州地方文献资料、傩文化研究资料、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及图片资料占有重要地位,馆藏特色初步形成。收藏有包括贵州水书文献资料、贵州彝族文献资料、贵州各民族文学史、贵州民间文学选粹丛书、贵州少数民族古歌资料、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医药资料以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志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约5万余册。此外,图书馆近年来致力于贵州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现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尚未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文献资料。
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加强对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工作,收集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贵州艺术之乡”、“傩戏、傩文化信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贵州少数民族体育”、“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贵州地方文献”等专题资料,为“贵州世居民族文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图书馆设有读者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民族文化展示部、采编部、特色资源部、数字图书馆部、技术服务部、事业发展部、办公室等9个业务及行政部门,并下设资源建设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一个更具特色和开拓性,更符合校情馆情和现代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组织机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现有职工4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25人,大专16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9人。
图书馆本着“科学办馆,读者为本”的办馆理念。实行藏、借、阅、检一体化管理,读者可自由进出所有书库,每天开馆达13小时以上,每周开放时间超过91小时;为读者提供24小时电子资源服务;图书馆还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给读者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开展“新生入馆教育”、“读者培训讲座”及“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等用户教育,以及网上图书荐购、参考咨询等服务。
随着图书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功能和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图书馆坚持“科学办馆,读者为本”的办馆理念,以服务立馆,特色强馆。围绕学校发展定位,依据现代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和目标追求,面对挑战,开拓进取,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全校师生的学习中心、学术研究和传播平台、文化中心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