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华教授——苏州科技学院_高校之窗|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陈娇华教授——苏州科技学院

中国高校之窗

陈娇华教授

陈娇华,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女性文学及乡土文学研究。现任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1996-199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1-2004年继续入读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课题研究。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会员、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会员。近年来独立主持完成“近期历史小说创作研究”、“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当代文化转型中的历史题材小说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的乡村历史叙事研究”等6个省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出版专著2部;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中国文学研究》及《福建论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论凌淑华小说中的古典美》和《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通往敞开和宽容的研究之途》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节略转摘。2007年、2009年、2014年先后3次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在学校“我爱我师”活动中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老师”;2008年评为首届校园“十大女杰”;2014年获学校“优秀中共党员”称号。

主要学术项目:

1. 独立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近期历史小说创作研究》(2005-2007,结项);

2. 独立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江苏省博士后资助经费招收项目《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2007-2009,结项);

3. 独立主持完成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凌力历史小说创作研究》(2006-2009,结项);

4. 独立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文化转型中的历史题材小说研究》(2009-2011,结项);

5. 独立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的乡村历史叙事研究》(2012-2014,结项);

6. 独立主持完成苏州市哲学社科研究项目《苏州历史人物形象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研究》(2012,结项);

7. 参与完成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当代苏州文学在‘苏州’城市形象塑造中的角色及演变研究》(2007-2009,结项);

8. 参与完成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科研究基金项目《意识流艺术 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研究》(2008-2010,结项);

9. 参与完成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和谐社会与性别诗学——以丁玲女性文本为个案》(2008-2010,结项)。

主要学术成果:

一、专著2部:

1.《祛魅时代的历史绘影——转型时期的历史小说艺术流变研究》(独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断裂”历史叙事——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二、论文70多篇,代表性论文有:

1.《论凌淑华小说中的古典美》,《镇江师专学报》1999(3),第一作者,该文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12)

2.《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4),该文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11)

3.《生命原欲中女性自我形象的重铸》,《河南大学学报》1999(1)

4.《“男女两造情境”的不倦营构——廖辉英小说创作模式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4)

5.《一幅缩微的女性解放发展演变史——评〈婚姻最近缺货〉之于女性文学的意义》,《华文文学》1998(4)

6.《世纪末的诗情“回潮”》,《电影评介》1998(4)

7.《<红色恋人>的几处败笔》,《电影评介》1999(1)

8.《性别视野中的历史书写》,《文艺评论》2003(3)

9.《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情欲化倾向》,《贵州社会科学》2003(5) 

10.《欲望化的历史叙事》,《文艺评论》2004(1)

11.《新历史主义与武则天题材小说创作》,《福建论坛》2004(7)

12.《被疏离与模糊的女性主义意识》,《当代文坛》2005(4)

13.《试论九十年代以来历史小说中的欲望化叙事》,《文学评论》2004(9)“青年学者专号”,该文收入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4.《通往敞开和宽容的研究之途》,《华文文学》2003(2),该文节略转摘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3(3)

15.《自在呈现和不断建构的本土性》,《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二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6.《女性写作:从情感倾诉到多声部合唱》,《当代文坛》2006(2)

17.《对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新变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6(3)

18.《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东南大学学报》2006(3)

19.《从章回体制采用角度透析〈张居正〉的审美遗憾》,《贵州社会科学》2007(4)

20.《解构中蕴涵着怀旧——从爱情书写角度考察叶兆言的新历史小说》,《当代文坛》2008(5)

21.《暧昧不明的主体性——论新历史小说中的主体性呈现》,《理论与创作》2008(1)

22.《残酷的诗情——试论先锋历史叙述中的诗意情境》,《名作欣赏》2009(3)

23.《叙述形式探索与历史题材小说创作裂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5)

24.《论新历史小说的革命书写》,《当代文坛》2009(2)

25.《丁玲的政治化文艺思想辨析》,《中国文学研究》2010(4)

26.《论中国当代文学对新历史主义的接受与变异》,《理论与创作》2010(5)

27.《论激情与规训对丁玲创作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0(5)

28.《颓败历史中的家族寓言——对新历史小说家族叙事发展概况的一个描述》,《兰州学刊》2010(2)

29.《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多重主体性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5)

30.《近年来女性革命历史书写的新趋向》,《名作欣赏》(下)2011(9)

31.《唯美爱情神话的俗世转身——评2011年新版〈倩女幽魂〉》,《电影评介》2011(24)

32.《城乡互视中的“奇观”——近年来重述中国当代史乡村小说的城乡关系书写》,《广西社会科学》2013(6)

33.《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新趋向》,《兰州学刊》2013(9)

34.《返乡散文的两种书写范式——<山南水北>与<一个人的村庄>比较论》, 《名作欣赏》(下),2014(9)

中国高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