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文学院召开中层以上干部扩大会议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长春人文学院召开中层以上干部扩大会议

中国高校之窗

5月30日上午,长春人文学院在西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召开中层以上干部扩大会议,主要内容是通报前期抗疫情况、总结部署近期工作,部署学年考核任务。董事会领导和校领导、各教学单位学部长和副部长、院长和副院长、院务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办公室主任、教务秘书;各公共课教研部主任、教务秘书;各行政处室、教辅及其他单位正、副职负责人全程佩戴N95口罩,隔位就坐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刘涛主持。

2022053177311.jpg

会上,党委书记付宏政就2022年疫情防控工作简要总结。他说,这次突发疫情、紧急封控的两个月,经过全校上下60多天的昼夜奋战和共同努力,阻断了校园疫情传播,打赢了疫情防控保卫战、阻击战和歼灭战,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实现了“无疫校园”目标,也展示了人文力量、人文精神、人文效率和人文担当。在两个多月的艰辛抗疫战斗中,涌现出很多很多先进典型、感人事例,下面我挑几个有代表性的真实话语和词句为标题,重温这段心路历程。一是“气可鼓而不可泄”。疫情发生后,学校立即成立抗疫指挥部,校长、书记靠前指挥,科学决策,根据疫情形势,成立了十个工作专班,科学统筹抗疫工作。重新修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校长、书记第一责任人制度。根据疫情发展态势,不断调整封校管控措施,保证师生生命健康和安全。二是“我是党员我担当”。此次抗疫,可以说是一次大考,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全校基层党组织筑牢堡垒,恪尽职守,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关键时刻冲锋陷阵,作用发挥明显,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红色堡垒”。三是“不知道今天是几号也不知道明天是星期几,只知道忙完这摊还要那摊”。这句话出自一名辅导员之口,也代表了所有辅导员疫情期间的工作状态。四是“默默无闻奉献,筑牢抗疫保障”。是说给后勤集团张琦岩总经理的,也是说给500多名后勤服务人员的。多措并举,强化保障,彰显了后勤人员不畏艰难、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体现了“默默无闻奉献,筑牢抗疫保障”的决心。五是“晒晒我们的餐盒”。这是学生发朋友圈里的留言:“学校真伟大,一日三餐免费不重样,有蛋有奶有水果,还送货上门”“终于吃到‘醉’爱的水果了”“隔离的生活太好了!”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们的晒图担心和顾虑瞬间消失,并在朋友圈留言说:“感谢学校,感谢校领导和后勤工作人员,人文学院想的真周到,我们家长也很安心!”。六是“学生们成熟了”。这是老师们对疫情期间学生表现给予的客观评价。公寓学生看到大白志愿服务的身影,纷纷在寝室门口写上纸条,贴上绘制的漫画:“感谢核酸大白志愿者!”“辛苦啦,大白大哥!”“今天又可以喂饱肚子”“大白志愿者,你们真可爱!”“静等花开!”“今天终于洗澡了,心里嘎嘎高兴”等字样,纷纷表达感激之情。七是“脱下手套,她露出一双紫褐色的手”。这是《吉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卫生所长吕宪波报道的题目。值得一提的是,卫生所9名医务人员在吕宪波所长的带领下,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严格核酸检测筛查,不漏一人,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诠释着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党员“大白”的高风亮节。八是“集体吃降压药”。80%保安年龄大、血压偏高,集体吃了降压药坚守一线。“守好一校门,护好一校人”,保卫部门组织保安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把好校门第一道关口,彰显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敬业精神,确保了校园安全稳定。九是“与疫情同样重要的还有舆情”。这是省市领导反复强调的事情。长春人文学院主动跟进,占领阵地,杜绝了不良舆情在网上传播蔓延。重视防疫新闻宣传工作,传播人文好声音,讲好抗疫好故事,形成强有力的正面宣传舆论攻势,产生了一批有质量、有分量、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这次艰辛抗疫,在省市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属地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全体师生员工携手并肩,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展示了同心抗疫的人文精神。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经过这轮疫情洗礼,人文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让我们把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信任转化为创造人文学院美好明天的干劲和行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吕英华在会上就本学期教学、招生就业和下一步工作进行总结部署。他说,长春突发的疫情,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工作节奏。疫情对学校领导班子是大考,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和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我们倍感压力与责任;疫情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考,我们见证了全校教职员工在危难时刻万众一心的坚强力量。在穆树源董事长的亲切关怀下,大家凭着这种人文精神,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才使长春人文学院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稳步推进,有的还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教学工作。学校刚开学一周,就用网络搭起了课堂,开始了一次跨时空的线上教学。本学期共开设788门课程。封校当日,772余门次课程迅速转为线上教学,开课率98%,未开的16门课程均已调至下学期进行。授课教师565名,其中专职教师420人,兼职教师145人,覆盖1856个教学班。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教务处迅速制定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教学标准不缩水,教学质量不降低,努力实现“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这一目标;学校先后出台了10个管理文件,组织教师参加11场提升线上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与超星联合建立了“线上教学服务群”,推出10期“助力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栏目”。面向全校教师开展线上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展示活动,共评选出132个线上优秀案例,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申报教师数量占比排在全校前两位的分别是健康福祉学院和护理福祉学院。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有:音乐舞蹈戏剧学院录制的“艺”起战“疫”舞蹈——《健康动起来》线上课程。思政教研部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组建战“疫”思政微课宣讲团。围绕疫情下的“责任与担当”“感恩与奉献”“自由与规则”等内容,推出课前思政微课堂系列活动,得到了“吉林教育”公众号等媒体的关注。学校加强线上教学的巡课巡查,进行线上教学监控。线上教学督导“三上线”,即校领导要上线、院领导要上线、督导委员要上线,全面督查评估线上教学,保障线上教学有质有量,保障空中课堂同样精彩。教务处与教学督导委员会成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组,建立“日跟踪、一日两报、周总结”的监控机制,深入了解线上教学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动态监控线上教学质量,累计向教育厅上报125个报告与总结。开展听课、巡课检查1469次,覆盖了线上教学的所有课堂。教学督导委员会与各院部联动,共组织开展65次线上公开课活动。校领导在防控间隙,根据教务处提供的课表进行听课。从学校教学督导听课的反馈结果来看,教师普遍对线上教学有正确认识,能按时上下课,绝大多数教师备课认真充分。任课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将抗“疫”元素融入课堂,将人文关怀、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育青年学子共抗疫情,爱国力行。把国家应对疫情的有力措施和卓有成效的作法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国情,体会中国精神、中国担当。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长春人文学院线上教学运行平稳有序,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高,这也对校内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巨大支持。在此,代表董事长、学校领导班子向抗疫一线所有教职员工、向居家线上授课的所有任课教师,向以各种方式关心、支持学校防疫工作的所有教职员工表示衷心感谢!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学工作没有因疫情而放慢节奏,各类项目申报与活动都在按计划有步骤推进。长春人文学院四个一流本科专业在教务处的精心组织下,从4月4日——4月30日,历经自查自检、线上交叉互查、线上交流研讨、交流互查意见反馈4个工作阶段,顺利通过互检验收。还有两件具有标志性大事:一件是由美术与设计学院宋学智院长组织申报的项目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资金120万元。民办学院能够获批这样重量级的成果着实不易。这成果实现了长春人文学院乃至吉林省民办高校国家艺术基金零的突破,将对长春人文学院艺术学科的高水平发展与社会声誉产生巨大影响。长春人文学院这一项目获批后也引起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已计划在合适时候给长春人文学院发贺函以表祝贺;另一件是长春人文学院今年成为了吉林省“休闲康养”现代产业协作体牵头高校。吉林省共设立了13个方向的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长春人文学院能成为其中之一的牵头高校,足以说明省教育厅对长春人文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和能力的认可,也说明长春人文学院福祉品牌效应已在社会上初见成效,目前正在商定协作体建设方案。为提高专业的生源规模效应,适应市场需求,学校今年继续进行专业调整。结合近年各专业招生、就业情况,综合规模、办学成本、办学条件等因素,今年与相关学院进行商定,2022年停招国际商务、朝鲜语、生物技术、汽车服务工程四个专业。长春人文学院招生专业缩减为34个,60人以下的小专业(含5个艺术类专业)为7个,占比已由2019年的近70%降为21%。4月25日,学校启动第八届互联网+大赛报名工作,各学院参赛积极性非常高涨,全校累计报名项目数已达638项,参与学生达3035人次。二是招生工作。今年又新增了康复治疗学专升本专业。2022年,长春人文学院专升本招生专业为四个专业: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学前教育、法学,计划招生330人。学校新增一个招生类别,就是师范类。今年在校、院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高校之窗


长春人文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历经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两个办学阶段。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设更名为长春人文学院,至今已有33年的办学历史。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为董事长,博士生导师王之虹为副董事长、博士生导师吕英华教授为校长,付宏政研究员为党委书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