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飘药香 助力中药产业化_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库管理系统

盐碱地里飘药香 助力中药产业化

中国高校之窗

华北理工大学副校长 孙良丹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河北省是中医药文化大省,“十大冀药”“八大祁药”是河北中医药的标志性品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笔者提出“盐碱地中药农业”的理念,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新路径,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守好冀药根脉

在逆境胁迫状态下,中药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药理活性,药材质量最佳,即环境胁迫促进了道地中药的形成。因此,脱离原有道地生长环境的胁迫效应,是导致人工栽培中药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十大冀药”中的连翘、金银花、黄芩、柴胡、苍术、知母以及“八大祁药”中的菊花、紫菀、沙参等,均被证实对低盐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同时,低盐环境可促进上述中药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团队以新时代生态发展理念为指导,将中药品种优选与盐碱地改良相结合,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盐碱地中药农业”新理念,利用原位精准生态改良剂改良中重度盐碱地,使其适合中药种植。同时,利用盐胁迫诱导筛选技术,选育耐盐碱、高药效中药品种,并利用多组学技术深入分析药用植物耐盐基因和有效成分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互作机制。此外,团队合作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存储和分析药用植物基因组的综合数据库网站,并初步建立了黄芩、知母、射干、板蓝根、苦参等盐碱地中药材评价体系。

创新:发挥协同优势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发展“盐碱地中药农业”,需要搭建多学科交叉的大型科技平台,涉及医、工、农、理、经等不同学科范畴。团队充分发挥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优势,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多个科研院所,积极开展自主科技创新与协同攻关,研发方便、快捷、性价比高的生态种植集成关键技术,构建中药植物栽培技术体系以及盐碱地改良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等。

此外,团队还系统开展了盐碱地耐盐碱中药材种质资源筛选、栽培技术与示范推广等研究工作,建设盐碱地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和药用植物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基地,获得连翘、丹参等多个中药优质品种的非主要农作物认定证书,率先完成了流苏马兜铃、乳香、黄芩等中药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注释等。

团队力争在盐碱地中药农业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耐盐碱中药药效研发关键技术、耐盐碱中药高值化应用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中医药研发现代化、开发精准化、服务国际化。

发展:倡导高值化应用

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是重要途径。“盐碱地中药农业”立足中医药高值化应用,在“中医药+”产业上做文章,促进中药资源产业、中药工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三业融合,推动形成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产业规模更大、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全新产业发展格局。

“盐碱地中药农业”可从优化产业布局和助推中医药产业升级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就优化产业布局而言,传统沿海经济多以渔业养殖捕捞为主,随着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沿海养殖产业受到威胁。“盐碱地中药农业”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将有效推动沿海地区渔业养殖捕捞产业向高值化中医药农业转化,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进盐碱地中药农业基地建设(曹妃甸),置换出种植中药材的良田,以增加主粮耕地面积,助力保障粮食安全。就助推中医药产业升级而言,团队将耐盐碱中药品种优选、盐碱地改良、靶向炎症与免疫疾病的耐盐碱中药成分识别与应用以及盐碱地综合利用统筹起来,形成了“种植端—生产端—研发端—应用端”全链条闭环,真正将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转化为释放产能的新动能,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中药质量标准化建设。

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大好时机。团队将以守正创新为己任,在盐碱地书写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文章,推出更多良药良方,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高校之窗


华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文、理、经、管、法、艺、教等多科性协调发展,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等教育层次和类别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省重点支持的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河北省文明校园。学校1895年办学,1958年建校,2010年医工联合。工医两脉,同根同源,根在煤炭,源自开滦。开平煤矿(后为开滦煤矿)西法采煤拉开唐山近代工业化帷幕,成为1895年创办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门(后调整为天津大学矿冶工程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