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广东白云学院教育学院邀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在广东白云学院明德楼107室,为400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翔实而不失幽默,深刻而不失风趣的学术讲座。
讲座由教育学院张美娟教授主持。她热情洋溢地向全体参会师生介绍了刘勇教授,并对刘教授莅临广东白云学院讲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讲座以“心读与文学经典的阐释和建构”为主题,从当下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出发,审视现时“经典阅读”这一命题所面临的各类冲击与挑战。
刘勇教授从当下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手机阅读说起,对“什么是阅读”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足迹遍布各国的刘勇教授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对手机的痴迷程度表示深深的惋惜,电梯、食堂、街道……对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而言,手机阅读似乎成为一种风尚。他从自身对文学经典的基本看法——“不读而还是经典的”讲起,向同学们说明文学经典并不由普通读者钦定,而在于经典文本自身跨时代的永恒性。紧接着,他对中外经典作家作品进行了精彩的点拨与解读。从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带领同学们感受文学经典对人类的悲悯与关怀、对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的观照与挖掘。
刘勇教授谈及早年自己学习俄语的经历。在艰苦的背景中、在家人的反对下坚持求学,使他得以在博士入学考试中取得了优越的语言成绩,就此正式打开了文学研究的大门。他认为对一个人来说,读不读《红楼梦》,读不读鲁迅,也是可以从脸上看出来的。随即,他风趣幽默地谈及当下大学生对阅读经典的不重视,并借用英国的一句谚语“不读闲书的民族是危险的民族”向同学们说明读“闲书”的必要;并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叶嘉莹等著名文学大家以及香奈儿品牌创始人卡尔·拉格斐的人生经历出发,生动地说明了,只有不断从文学经典中汲取智慧与经验,才能坚韧地熬过人生中不为人知的、必须独自经历的寒冬时刻。
接着,刘勇教授从三个层面对“五四的经典意义”进行了阐释:“五四”一代先驱的时代贡献;现代作家文学经典的取之不尽的艺术价值;五四文人的优良品格与学贯中西的深厚学养。并以此说明现代文学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此外,刘勇教授还以陈思和教授对戏剧《雷雨》的别样解读、陈平原教授对糖炒栗子与北京文化的历史关联的新颖见解为例,向在场师生深入而细致地展现了对文学经典进行“心读”与细读的具体路径示范,并以鲁迅与余华的经典文本为例,指出对文学经典“心读”的关键——对生命本身的感知与理解。(图文/教育学院张楚伦、陈如 责任编辑赵利兴)